石室教堂:哥特式庄严

(2004-08-11)


    广州的石室教堂是一座青灰色的建筑,正面是典型的左右三段式和上下三段式格局,基座是三座尖形拱门,中央大门最大,左右门对称,这三座门及东西两侧的横门都是层层又叠叠的尖券门,具在很强的透视效果,门楣上有精致的石雕图案,中部中间是硕大的玫瑰花窗,两侧对称的窗子和三楼的两扇窗都是合掌式的,与大门一样的暗红色,同样装饰尖券,在上下每部分之间,都刻有排列有序的栏杆。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对巍峨高耸的双尖石塔,高插云霄。双塔是八角形锥体,空心的,石塔中间西侧是一座大时钟,东侧是一座大钟楼,里面有四个从法国运来的大铜钟,从地面至塔尖高达58.5米,从下到上,给人以向天空无限延伸的感觉,显示出整个建筑巍峨奇幻的气质。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沿石室教堂走一圈,可以看到在教堂外屋顶两侧有强劲的扶壁,扶壁对整个建筑起到支撑的作用,正是扶壁的出现,才解决了哥特式建筑在结构上的诸多问题,使整个建筑呈现出灵巧和骨感的姿态。


  除了飞扶壁,斜撑的飞虹由小尖庭和小尖塔构成,屋顶的雨水可以沿飞虹流下,经由下面的兽头中流出,这样的设计,也照顾了广州地区多雨,建筑要有良好排水功能的要求。


  走进教堂,尽管并不特别明亮,但眼前还是一下子开阔起来,神父去准备礼拜了,我们坐在教堂最后面的一排位置,等待礼拜的开始。


  哥特式教堂的布局是个十字形状,从外面看正立面是尖耸向上的,走进去则是向垂直的方向延伸,最前方是祭坛,通向祭坛的通路两侧是巨型石柱,支撑顶部急剧上升的尖拱,使整个教堂内部保留着和外观一致的向上的升腾感觉。堂顶中间最高,两侧稍低,呈现起伏的态势。


  从大门向祭坛方向,由于石柱的排列和堂顶的尖拱结构,整个大堂有一种向上和向前延伸的感觉,带动出庄重的宗教气氛。


  由于教堂的全部墙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岗岩石砌造,所以又被广州人称为“石室”,比起这座哥特式建筑张扬的外形来说,石室的名字显得有些小气,显示出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过程中表现出的谨慎姿态- -石室建于1863年,落成于1888年,历时25年始建成,除了名字,它在建筑格局上也稍作调整,其中最为显著的是,通常的天主教堂是面向西方,在宗教中,西方代表末日,而东方代表过去,哥特式建筑是用空间结构体现出时间的意义,但是石室教堂却是南面珠江,大概是对整个城市建筑秩序的一个妥协,除此之外,室外排水的兽头,在西方是做成怪物的形状,而石室则改成了中国传统的石狮形状。


  正是因为这个小小的妥协,完全哥特式风格的石室教堂在广州这个东方城市的中心才似乎并没有显得格格不入,即使与一德路这个全国有名的商品集散地相连,也没有因为与世俗生活之间的强烈反差而显得不协调,反而呈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温暖气氛。


  石室教堂的礼拜有粤语、普通话和英语三种,我们不巧参加的是粤语组,听不懂,所以就一心听唱诗班的歌声和钢琴的伴奏,旋律是没有语言的界限的。在音乐声中,我们感受到穿过教堂高大明朗、用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的阳光正细细碎碎地照进来,变成五彩的光线柔和而且神秘,阳光在平缓的歌声中闪动着令人鼓舞的快乐情绪。

    教堂外的整个一德路一带已经变得熙熙攘攘了,石室教堂的门口两侧,有两座分立两侧的黄色的骑楼,以前是教会男女青年会,再向南是个小小的街心花园,而我们平时从路边走过,就是因为这个小小的街心花园的遮蔽,加上路边停的大大小小的货车,错过了这座本来是很醒目的建筑。


    穿过街心花园两侧的小路,俗世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是这个城市最忙碌的地区,旁边不远是批发喜庆用品的商场,大大小小火红的中国结和红灯笼在商场外排了半条街,让人疑心每天都是节日,再过去就是些批发干货海鲜的档口,散发着微腥的海洋气息,和不远处直通大海的珠江在精神上遥相呼应。

 

打印】【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