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尼雅遗址
尼雅遗址位于民丰县卡巴阿斯卡村(大麻扎)以北的沙漠中,是一个以东经82度43分14秒、北纬37度58分35秒为中心的狭长地带。东西向7公里宽,南北向25公里长,散布在尼雅河古河床沿线。近年的考古工作又将遗址区向北推移了几十公里。在1700年前的公元三世纪,发源于昆仑山脉吕士塔格冰川的尼雅河经此向北延伸,那时这里还是一片繁荣的绿洲。1700年以来,由于气候和地质的变迁,河床退缩,这里已经退化成为典型的流动沙丘地貌。百年之前,谈到在茫茫的死亡之海中曾存在着这样一片古文明,实属不可思议之事。但百年来的考古成果已经证明,这个“东方庞培城”的存在是铁的事实,留给人们的将仅仅是对于这个事实的来影去踪的考证。一般认为,沙漠周边居民群落的消亡总是伴随着河流的退缩、改道或其它自然条件的恶化。但对尼雅遗址的考古学,气象学、水文地质学的综合研究表明,尼雅文明的消亡极可能不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异,而是由于军事、社会或其他突变因素引发的结果。这个神奇的遗址为人类留下了千古之迷。
关于尼雅百年考古的历史梗概:公元79年,由于维苏威火山爆发,古罗马城市庞培城被埋葬。18世纪开始的百年挖掘又重新复原了这座城市的全貌。正值此时,一些东方古写本、文物和传言流入欧洲,使“东方庞培”的猜想成为东方学中的热点。由于英籍匈牙利探险家斯坦因的个人愿望与其政府在东方扩张势力的愿望合拍,欧洲的东方学界又给予其极大的声援,使斯坦因顺利完成了东方之行。他的东方之行的成果确凿的证明了“东方庞培”并非虚妄之谈。
斯坦因在1901年、1906年、1913年和1931年,曾经四次到塔克拉玛干进行地理和考古探险活动,足迹遍布尼雅,安迪尔、楼兰和罗布泊。如果单从考古成果方面评价,他的确取得了比较辉煌的成就。但是,在当时考古手段已经比较完善的社会背景下,斯坦因采取了雇佣大量民工悬赏挖掘的手段,给文物遗址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当时旧中国知识界的普遍反对之下,于1931年5月被南京政府电令出境。
1905年,在斯坦因首次到达尼雅之后5年,美国学者享廷顿在美国地理学会的资助下进入新疆,曾在塔里木南缘地区进行考察。根据其收集的去卢文木牍等物,可以推测他到过尼雅。1911年12月,日本僧侣橘瑞超也曾沿尼雅河北行,进行考古挖掘,但没有留下可据考察的文字资料。
20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考古学者在当时极为困难的条件下,逐渐展开了对尼雅遗址的调查研究工作。1959年2月,史树青先生一行深入尼雅进行遗存清理和文物采集。1959年10月,新疆博物馆考古队在遗址区进行了9天工作,提供了相对比较完整的发掘资料。
60年代以后,由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原因,尼雅考古工作未能继续。直到80年代,这项发掘工作又开始复苏。1980年12月,新疆博物馆与和田地区文管所合作,对尼雅进行遗址调查和清理发掘,又发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文物。从80年代末期开始,由日本净土宗僧侣小岛康誉先生与新疆自治区文化厅合作,对尼雅遗址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系统调查,该项调查目前仍在继续。其间,新疆考古研究所也在该地区同步的进行工作。从80年代末开始的对尼雅遗址进行的科学和系统的调查,对于提高人类的历史文化素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另外,80年代以来在塔里木盆地广泛进行的地质、水文、石油综合勘探,又为塔里木南部地区的考古工作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二、尼雅徒步探险的季节的选择
尼雅遗址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部,在尼雅河的尾闾。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1.2℃,夏季地表温度可达50多度,冬季白天气温在零下5度左右,夜里可达零下30多度。通常10—4月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的最佳季节,在这期间不会出现沙尘暴,4—5月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季,每隔几天就要刮两三天的暴风,夏季沙漠干热难忍,都不适合沙漠探险。冬季是全自助徒步沙漠的最佳季节,白天气温在零下5度左右,夜里气温在零下15—30度之间,白天行军不至于出汗太多,也没有寒风瑟瑟的感觉。
三、徒步进入尼雅的路线
自100年前的1901年1月27日斯坦因首次进入尼雅遗址开始至今,造访尼雅遗址的唯一通道是由民丰县城出发,经由卡巴阿斯卡村,沿尼雅河古河床的方向向北,以拖拉机、沙漠车或骆驼代步进入尼雅。这条“斯坦因路线”对于每次以尼雅为目标的沙漠腹地考古活动而言,从安全性、可能性和支援补给的角度看,无疑是最合理的路线。但对于以寻求心灵自由,挑战生理极限为目的的一次沙漠探险活动而言,则显得过于保守和传统。2001年由北京、乌鲁木齐两地16名爱好者组织的尼雅探险队,完全舍弃了机动车或畜力运输帮助,也完全无视那条“斯坦因路线”的存在,首次选择了由东向西与斯坦因路线正交的全新路线。
这条全新的徒步线路从沙漠公路468公里路标处开始,向正西方向直插尼雅遗址的中心地带—佛塔,全程直线距离29公里,途中要横切3个河床,翻越6个100多米高的大沙山,这条路线任何车辆(包括巨大的沙漠车)都无法行驶。探险者不借助任何运输工具,背负所有的生存必备品,用5天时间全自助地在沙漠中行走了直线距离65公里。这条沙漠探险线路是极端线路,它适合于有一定野外经验的探险爱好者,不适合常规旅游者。
四、徒步尼雅的行程
D1,乌鲁木齐—沙漠公路468号路标
下午6时从乌鲁木齐南郊客运站出发,乘坐长途铺车于次日早晨10时左右到达沙漠公路468号路标处,此处正西29公里处就是尼雅遗址的中心地带—佛塔。468路标离民丰县还有120公里左右。
D2,468号路标—建立C1营地
10时从468公里处出发向西行进。每人负重都在30公斤左右,第一天行军速度很慢,到下午6时左右扎营,建立C1营地。当天保证能行进直线距离12公里即可。
路途提示:离开公路,就等于切断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向着正西的方向踏进了死亡之海。第一天行军要翻越两道沙梁,在超负荷负重的情况下,上下沙梁对膝盖有一定的损伤,建议学会用手杖行走,这样可以减轻对膝盖的压力。沙漠行军一定要戴防沙套,鞋内一旦进入沙子,根本无法行走。第一天行军速度不易过快,如果膝盖发生损伤,只有原地等待,直到随大部队一同返回。
沿途可以看大量的枯死的胡杨树和高大的红柳包。胡杨树是一种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的树,能在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年降水量只有几十毫米的恶劣自然条件下生长,被誉为“沙漠中的勇士”,是很好的木材,更是天然的防风固沙林。胡杨树素有在沙漠中生1000年不死,死1000年不倒,倒了1000年不朽的美称。它也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沧桑变迁的见证者。在两道沙梁之间也随时可见残留的古河床和散落在河床上的陶片。
D3,C1—翻越4道沙山—尼雅遗址—建立C2营地
探险队可以将部分装备留在C1营地(包括水、食品),每个队员只带了12瓶矿泉水和三天的食品,快速行军16公里,翻越4道沙山,下午7时左右到达了尼雅遗址,可在一处民房遗址附近建立了C2营地。
在接近尼雅遗址时,枯死胡杨树也越来越多,可以清楚地看到残留古河床,从干枯的河床上随时可以捡到古陶片、石器等,人类活动的迹象也越来越明显。
提示:C2营地附近有一处较大的房屋遗址,从地基的框架结构来看象是一个官邸,在坍塌遗址有许多精美的的雕梁画柱,房屋地面上有几个破碎的陶罐。这里似乎是一处未被挖掘的遗址。我们要保持这种原始状态,不得进行挖掘活动。
D4,尼雅遗址—C2
尼雅佛塔是尼雅遗址的象征,也是尼雅遗址的中心地带。尼雅是汉晋时期古代“精绝国”故地,汉书中以“精绝国”登场,被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称作“尼壤城”,此后便消失于历史舞台,直到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初探遗迹,从此掳走700多件出土佉卢文,汉文简牍,精美木雕之后,这座在沙海里掩埋千年的故城才又重新为人所知。
尼雅佛塔虽然历经了几千年的风吹日晒和盗墓者的光顾,但依然顽强地耸立在茫茫沙海之中。佛塔在一处巨大红柳包旁,它由土块砌成,外部的泥墙已脱落,佛塔底部被盗墓者掘出个大洞,塔的中部也被人劈开,如再不保护不过几年就会坍塌。
提示:佛塔周围5公里范围内有许多遗址,也有许多大的红柳包,很容易迷失方向。考察时大家最好不要分散行动,由于队伍一般不顺原路返回,所以离开C2营地时一定要用GPS定位,以防回来时间找不到营地。遗址上一般都有耸立的梁柱,很远就能看到。考察时要掌握好时间,随时计算离开营地的距离,以便保证天黑前返回营地。
D5,C2—C1。从C2营地返回到C1营地。
D6,C1—468号路标。从C1返回到沙漠公路468号路标处,下午6时乘约定的客车返回乌鲁木齐市。
D7,到达乌鲁木齐。早晨9时到达乌鲁木齐。
五、装备、和食和交通品提示
食品按5天计划,每人带20瓶600毫升的矿泉水,3个400克的馕,和100元的副食品。在沙漠探险中,馕作为主食还是很不错的,在火上烤热后,又酥又软很可口。方便面和肉类太耗水,又占空间,不宜全自助形式的沙漠探险。
冬季沙漠夜晚无风,为了减轻负重,可不带帐篷的外帐或不带帐篷。沙漠里枯死的树木很多,可以自制“火炕”(先在地面上挖个槽子,在上点火,然后用沙子掩埋,人睡在上面,犹如睡在火炕上一般,即使在零下30度,被窝里也是很热的,当地驼工在沙漠里露营都采取此方法),注意,“热炕”上一定要垫防潮垫,不然将地下的潮气吸上来,睡在上面是很难受的。GPS和对讲机是沙漠探险必不可少的装备。行军时穿毛衣裤即可,休息时大家都围着火堆,也不感到寒冷,也可以不带羽绒服。睡袋最好用1000克羽绒以上的。在全自助沙漠探险中,无需带气炉,个人无需带保温壶,全队带一个烧水壶就可以了,途中休息可以就地取材烧水。为了点火方便,最好带一只瓦斯点火枪。徒步尼雅探险是全自助形式,行装本着尽量从简的原则,即使这样,每个队员负重最少都在30公斤左右。
特别提示:
这里要特别重审一点:没有一个人或一只队伍,凭借自己的力量纵穿或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90年代以来的中日、中英纵穿塔克拉玛干沙漠都是在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支援下完成的,即使这样纵穿塔克拉玛干沙漠也只能沿着沙漠的南沿50—100公里内的线路穿越,可以说是沿着沙漠的边缘穿越而已,因为探险队要依托沙漠南沿的312国道上支援队的支援,支援队的驼队最多也只进入沙漠100公里运送给养。尼雅遗址徒步探险,也只是有限度地穿越沙漠,这基本上也到达了极限,全自助穿越沙漠,再长的距离也是不现实的。
尼雅遗址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容许任何团体和个人擅自进入。文物管理部门在民丰县卡巴阿斯卡村(大麻扎)设立了一个永久性的文物保护所,向到尼雅探险考察的团队收取高额的文物保护费。(为了开发旅游,民丰县2003年10月修一条17公里的柏油路,从沙漠公路512公里处直插大麻扎)。对这条极端的徒步线路,要求队员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坚强的意志。一旦在沙漠腹地病倒了,走出沙漠的可能也就不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