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话粽子
(2004-07-02)
在我国无论南方人、北方人,汉族还是其他民族几乎绝大部分人都爱吃粽子,而且如今不分季节随时都可以吃到。但严格来说,还是端午节吃粽子最为传统。每遇端午,家家户户,大街小巷都飘溢着甜丝丝的粽子清香。我国民谚有“吃了端午粽,还有三天冻”,说明粽子在民间还是天气转变的标志性食品。粽子问世于战国,相传是为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做。
在制作方面。粽子有外包装的粽叶,缚粽子的丝绳和内馅的讲究。粽子最早的外包装是用竹筒,在《续齐谐记》一书中有“棕叶粽”和“栋叶粽”。再晚些时候又有“箬叶粽”(竹叶包裹的粽子)。唐代把菰叶粽叫“茭粽”,缚粽子的绳子历朝叫法不同,南朝叫“五色丝”,唐人把粽绳叫“百索”。《文昌杂录》有载:”唐岁时节物,五月五日有百索粽。”关于粽子的包馅,最初是黍米(又称粘米),据(风土记)载:“五月初五日,以菰叶裹粘米煮熟食之”。宋代粽子才改用糯米,粽子的配料从南朝开始有所讲究。如《风土记》中有“裹粘米栗枣”的记载。宋代以来又有枣、栗、银杏、豆沙、猪肉、松子仁等等,名目繁多,风味各异。
到了清代又把粽子作为一种姻亲的礼品。如清代河北一些地区,端午男女姻家互馈粽子,称为“追节”。这种风俗与粽子的原意大相径庭了。
粽子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我国民间很受欢迎的食品之一。它的包装做法与古代并无两样。但是内馅的变化较大。按原料分,现代有黍米粽、玉米粽、纯米粽、米粉粽、糯米粽。按配料分,有红豆粽、枣子粽、猪肉粽等等,按形状分,有锥形粽、三角粽、四角粽、菱形粽、枕头粽、宝塔粽、筒粽等等,风味之异,流派之多,不胜枚举。
中医认为,粽子的原料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钙、磷、铁等矿物质,有益气健脾、主治下痢的功用。粽子中的配料枣、赤豆、栗、猪肉等更是营养丰富。比如红枣可治贫血,赤豆能利水、消肿和解暑。所以香甜嫩滑、油润不腻的粽子不仅吊人胃口,也是很好的食疗食补的佳品。
|
返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