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文化胜地--泾川
(2004-07-27)
泾川位于甘肃省平凉地区,是古代羌戎部族与中原民族融合后的民族聚居区,其民俗包含羌戎遗风和中原习俗,其游牧生存状态和农耕生存状态渗透于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的精微细节之中,以农牧民俗或肉食面食民俗的两重性,在人类民俗学史中独占灿烂的一页,使泾川顺理成章地成为西王母文化信仰区的民俗经典胜地。
泾川西王母祖庙庙会,具有西王母信仰民俗的经典性,庙会始于宋天宝戊辰年(968),至今是第1035届,该庙会以纪念中华人文先祖西王母,祈求长寿幸福、国泰民安为主旨,吸引陕、甘、宁民众奔波数百公里,台胞越过海峡与县域民众一起赴会,最多达10多万人。当日下午,泾川县城居民倾城出动,端午、农历七月十八日还有回山万人游之俗。祖庙庙会,是国内罕见的以民间信仰传承西王母文化的西王母民俗,正如专家评价,其“规模之大,历史之久,影响之远,在全国所有西王母庙会中可谓第一。”
村村有传统节会,传承以《王母经》、《玉皇王母经》为代表的民文,具有汉民族祭祖敬贤的经典性。泾川乡下村社间,以西王母民俗文化为代表的村落节会达161处。40年代,全县城乡戏楼一度达164处,其中建于明代的8处,建于清代的139处。汉民族祭祖敬贤的习俗,以传统节日和俗成日期固定,代不简断,每年正月初三至腊月二十八,除夏秋收割日外,全县各村社节会日期首尾或会期重叠,长年不断。靠募捐形式,集万民之力,以公演秦腔、眉户、道情为主的历史戏曲为主要形式,为民众娱乐、春游、庆丰年提供空间,纪念西王母和儒、释·、道创始人,还有著名文臣武将,乡贤先祖。常年不断的节会表明常年不忘历史和西王母信仰。
民间多种礼仪程式及传人的经典性,指汉民族从出生到成年、老年的各种祝福仪式、程式,强化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朴素生命观念。
民间社火、唢呐及各种表演、运动的经典性,融戏曲、民歌、器乐曲、社火,歌谣、武打、说唱、民间小品、秋千、春游形式于一体的民间表演、运动,以内容正宗、传承程序严谨表现汉民族爱文艺又爱体育的朴素天性。工具、器物的经典性是汉族聚居区,但又有游牧与农耕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存的吃穿住行娱的各种工具、器物的制作风格,使用功能。清代皮影收藏和剧目达1000多件(种),民间收藏的生产、生活、娱乐、信仰的民俗文物、藏品丰富,具有包容性遍及全国的经典性。西王母宴菜系列,泾川小吃达上百种,正宗传承着戎族融成汉族之后的面食文化经典。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歌谣、著述、老照片的经典性,指实证、记录了史前数十万年前至今人类发祥的全过程。古树名木的经典性,指100年至1500年的2000多棵古树名木、3处100年至400年还在挂果的2000多亩文物果园,述说着黄河上游曾是人类生态乐园的历史和沧海桑田大规律的话题。古窑洞,近代高窑洞、套窑洞达40000多孔,一部分还在使用,成为西戎与中原民族融合后聚居区的窑洞民居经典。
探古览今,泾川民俗的经典性在于:泾川西王母庙会,可谓世界之最,其民俗独特、珍稀、悠久;4万余孔窑洞,从西王母羌戎古部族“穴处”起至今没有断代,对黄土高原人类住区的民居建筑艺术和居住资源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构成了黄土窑洞建筑群落和人类住区的典型例证,在不可逆转的社会文化经济变动影响下开始成为遗产。
一览泾川民俗,便知黄河上游西王母文化信仰区民俗的全部。
遍地是宝的泾川,处处是遗存,时时现民俗,民俗的软硬件在民间俯拾皆是,不可多得处还在于存在于原生状态之中,使龙的传人与虎的传人共为中华民族融汇地的泾川,既保留了西王母古部族的游牧民俗,又保留了中原诸夏民族的面食民俗,合二为一之后,既有陇山以西至昆仑的民俗精华,又有陇山以东至中原的民俗主体,构成了泾川地区强烈的地域特色,这就是龙虎文化共存的经典民俗,使民俗文化胜地在泾川显示着原生态的永恒魅力。 |
返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