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有了香港 香港人又是怎么样…… 让我去那花花世界吧 给我盖个章。1997快些到吧! 八百伴究竟是什么样?1997快些到吧! 我就可以去HONG
KONG……”
艾敬由感而发地吟唱《我的1997》时,她心里的香港随着活泼灵动的歌声深入了我心。香港没有我的他,我并不迫切地想去香港。可是当我深入香港,就象按图索骥一样地,八百伴、红墈体育馆、莎莎等名词一一跳将出来时,猛然发现原来我们对香港很熟悉,只是没有真实地亲自看它一眼。
从大屿山的飞机场出来,汽车一路飞行在单线的双行道上,路不宽,可没有堵车,经过汲水门和青马两座跨海吊桥,很快就进入了市区。眼前所见都是积木一样拔地而起的高楼,紧紧地矗立着,一直延伸到山上,夹杂着空气中的湿气,令我顿感压抑、顿挫、逼仄。可以说香港给我的第一眼并不好。很快我就经过了湾仔、铜锣湾、避风塘等等耳熟能详的地名。
我们住在九龙弥敦道的陇堡酒店。弥敦道,又一个熟悉的字眼。怎么回事?来之前我并没查过任何资料,这些地名怎么都熟悉?蓦然发现,那么多电影电视剧无意间已经把香港渗透进我的脑子里了。我们一直有意无意地在接受着它。
放下行李,我们就去了海洋公园。据说10个去香港的人,九个会去海洋公园,剩下的那个下次也一定会去。可是,也许家门口就有个苏州乐园,海洋公园那些刺激的娱乐项目并没调动我的兴奋点,唯一让我击节鼓掌的就是海豚和海狮的表演。我并不想赘述这些动物表演的可爱与出色,最让我欣赏的是有只海豚表演时偷了那么一点懒,那个年轻的训兽员笑的神情,就象看到家里有个调皮的孩子犯了一点可以原谅的错误一样,他抚摸海豚与他相亲时的表情让我感动。在这里我觉得我看到的并不是动物的杂技表演,而是人与动物的和谐。
第二天上午,来到黄大仙庙。红黄色调的建筑一看就是中国式的。可是高耸的建筑依然出现在镜头里。就象香港一样,一个集中式与外来文化多元组合的地方。导游说这里的香火很旺,每当过年香港人都要来上香,保佑平安。她指着一个圆形的喷水池说,它是按照一年四季的二十四个节气喷水的,水溅到手上就是财运好。我一伸出手水花就溅得满手都是。转了一圈,大约才一半的地方溅到水。忽然自我安慰,一年中有半年的财运还不好,那我岂不太贪了?
从黄大仙庙出来,导游叶大姐带我们去浅水湾。一路上,她指着这个房屋那个房屋告诉我们这是董特首的房子、那是何氏家族的房子……叶大姐从路边的房子谈到香港的经济,豪富们的个人轶事到影星们的三八新闻,在她的介绍中我看到了一个超级豪富掌握社会基础命脉的香港,一个被称为文化沙漠的香港。她把我们拉到一个又一个旅游商店,让我们购买。在那些旅游商店里,我耳中听到的全是操着一口流利国语的内地人。果然是出国观光、把钱化光、为国争光的“三光”政策。言谈间,听到叶大姐说:“香港的经济这几年发展不快,为了让大陆人到香港旅游,价格一降再降。”言下之意,内地人来旅游是回报,而这样的想法在香港人眼里几成共识。我不由得感叹,香港市民暗藏着的与经济紧密相联的民主热情。但是,随之而来的文化观念与地域上的偏见,让我一下子与她相隔很远。
夜晚来临的时候,我们来到了维多利亚港,坐夜轮观看万盏明灯百里连光的香港夜景----据说是世界夜景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的不夜城。导游在轮船上一一给我们介绍维多利亚港边上的这些高楼,此刻,高楼被夜色隐藏起了炫耀个人财富与权势的丑陋,现出了人类“手可摘星辰”的想象的可爱,绽放出璀璨多姿的光芒。
香港是个购物天堂,是有钱人的天堂。在港的第三天,我们自由逛街,充分领略了这一特色。遍地开花的莎莎连锁店,各种化妆品、香水及美容产品很吸引我们的目光;处处可见的珠宝行,琳琅满目的黄金饰品都很精致。可是,浮世的豪华挑不起我的购买欲望。我只是用更多的时间让地铁、巴士和脚步来一一印证着脑子里熟悉的那些地名:中环、兰桂坊、铜锣湾、旺角、尖沙嘴……
当置身在繁华、喧闹的街市时,感觉自己就象是在一个庞大的电影片场里,带着虚构带着生活的气息。街道窄小而精致,车来车往,很快我也汇入到衣着光鲜的人群中,走着香港人特有的匆匆步子。心里,我并不喜欢香港的这种有着压力的快节奏,它适合于工作,不适于生活。可是,我们大家都在上演一本叫生活的影视剧。能在时间里悠闲一把的奢侈依然只在我的向往中。
夜色再次弥漫的时候,我们决定要到太平山顶鸟瞰城市。由于时间,我们没能在天星码头坐到敞蓬车,便直接坐车到了山顶再坐缆车往下回。真是遗憾得很,山顶突然起雾,前后左右都是雾蒙蒙的,极目纵观香江依然只在想象里。但是,整个过程由于人的加入,说说笑笑间突然泛出了旅游的味道。
作者:蓝印花布 |